<th id="kimvl"></th>
      海洋環境與數值模擬研究室

      海洋環境與數值模擬研究室

      一、部門介紹及職能

      海洋環境與數值模擬研究室(以下簡稱“物理海洋室”)前身為始建于1965年的“水文氣象研究室”和1987年創建的“地球流體力學與數值模擬實驗室”,2001年更為現名。

      研究室面向國家海洋減災防災、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及氣候變化預測等重大需求,通過建立國際獨具特色的海洋和地球系統數值模式,引領海洋與氣候模式的發展,不斷提升其模擬和預報預測能力,增進對中國近海及全球大洋重要海域海洋動力過程及其規律的認識,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研究室現有科研人員84名,45歲以下科研人員占80%以上。其中研究員22名,副研究員23名;博導7名,碩導29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美國工程院院士(兼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領軍人才1名,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2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自然資源部科技領軍人才1名,自然資源部青年科技人才1名;泰山學者特聘專家1名,泰山學者青年專家1名;“海洋與氣候數值模式發展及應用”創新團隊入選自然資源部科技創新團隊,“大洋環流及潮波動力學團隊”入選山東省海洋強省建設突出貢獻先進集體;牽頭獲批“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協作中心“Decade Collaborative Center for Ocean-Climate Nexus”和大科學計劃(Programme)“Ocean to climate Seamless Forecasting system”。

      研究室以自主發展新型海洋和地球系統模式為核心,綜合利用現場觀測及實驗、理論研究和數值模擬等手段,圍繞以下三個學科方向開展研究工作。

      (一)海洋動力學

      圍繞中國近海-西太平洋-印度洋關鍵動力過程、印太洋際交換及其環境和氣候效應、大洋環流及極地海洋過程等,開展海洋動力學研究。學科方向首席為魏澤勛研究員、熊學軍研究員、袁東亮研究員。

      該學科方向包括四個研究團隊:(1)邊緣海海洋動力過程及應用,團隊負責人為熊學軍研究員、陳亮博士;(2)大洋環流及潮波動力學,團隊負責人為魏澤勛研究員、徐騰飛副研究員;(3)極地海洋動力過程,團隊負責人為劉娜正高級工程師;(4)海洋與氣候動力學,團隊負責人為袁東亮研究員。

      (二)海洋動力系統數值模式體系

      發展海洋系統科學理論,開展海洋動力系統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和機理研究,自主發展多運動形態耦合的海洋和地球系統數值模式體系。學科方向首席為宋振亞研究員、楊永增研究員。

      該學科方向包括三個研究團隊:(1)關鍵過程科學實驗與物理表達,團隊負責人為戴德君研究員、黃傳江研究員;(2)海洋波動數值模式及應用研發,團隊負責人為楊永增研究員、高大魯副研究員;(3)多圈層耦合數值模式發展與生態定量評估,團隊負責人為宋振亞研究員、舒啟研究員。

      (三)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平臺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物理海洋學科學前沿,推動自主新型儀器和觀測技術研發,發展高性能并行計算、資料同化及業務化預報等數值模式核心技術,建設海洋重大工程、重大事件科技支撐平臺。學科方向首席為喬方利研究員。

      該學科方向包括兩個研究團隊:(1)海洋水文與水聲環境調查分析支撐平臺,團隊負責人為郭景松正高級工程師、呂連港研究員;(2)海洋與氣候環境數值保障平臺,團隊負責人為喬方利研究員、尹訓強研究員。

      二、主任及副主任姓名

          任:宋振亞

      副主任:楊永增,戴德君,郭景松

      三、部門聯系電話

      李俐俐,0532-88967125

      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V欧美精品,国产精品VR专区,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_第一页
        <th id="kimv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