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自2019年9月成立以來堅持以特殊海洋環境(包括南北極、大洋、深海等)海洋生物資源的多樣性、環境適應機制及其開發利用研究為中心,以現代生物技術和現代分析技術為手段,進行生物、基因和化合物資源多樣性、海洋生物資源損害鑒定與環境修復等的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研究,積極研發功能材料和生物醫藥與生物制品,推進海洋經濟的發展,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為自然資源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六個研究團隊主要工作如下:
極端環境生物資源團隊
利用組學方法研究了南海藍洞微生物、超深淵生物腸道微生物以及南極大型海藻多樣性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性。完成了西沙永興島和七連嶼附近海域硅藻生物多樣性、水動力學、海水化學等的調查。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團隊
研究深遠海生物適應深遠海極端生境的生理生化特征及適應機制,為其資源開發提供理論依據;利用深遠海生物的功能基因和活性物質,開發海洋藥物、生物材料、功能食品和綠色農用制品等新產品。
應用與環境微生物研究團隊
今年以來應用與環境微生物研究團隊在極地微生物多樣性研究、極地微生物產業化推進、核電生態環境監測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獲得了百萬級以上項目,顯著提高了開發項目的行業影響力。
海洋生態損害鑒定與修復團隊
針對海洋環境中的有機碳分子標志物、新型污染物和藻毒素等的檢測技術難題,開發了一系列精準測定新技術,并用于我國近海有機碳循環過程和各類污染物的調查研究,闡明了其分布現狀、賦存特征、時空變化規律、來源以及環境風險;可為我國近海養殖環境安全管理和高毒性污染物監測提供技術支撐和基礎數據。采用鰕虎魚作為受試生物發展了一種新的單細胞凝膠電泳方法,通過魚類暴露實驗對處理前后的含油固廢進行遺傳毒性評估,該方法快速、靈敏、準確,在海洋油氣勘探開采造成的海洋環境烴類污染的遺傳毒性檢測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潛力。從熱液、極地等極端環境中開展微生物多樣性特點及生物資源的開發研究工作,將獲得的功能微生物應用于環境修復領域,深入探討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機制與功能的關系,所篩選的低溫高效石油修復菌群對高分子量石油烴和多環芳烴具有較高的降解效率,展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新型污染物生態效應與風險評估團隊
優化完善了海洋微塑料監測技術,并分析大洋航次中獲取的微塑料樣品,開展了大洋廣尺度環境微塑料分布特征,完成了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航次微塑料樣品采集工作,開展我國典型流域微塑料樣品采集;基于典型經濟貝類,考察了貝類生物指示海洋環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狀況,并研究微塑料潛在的風險評估技術等;承辦了第三屆全國環境微塑料污染與管控學術研討會,團隊成員分別作大會和專題報告。
海洋放射性檢測技術與應用團隊
優化放射性核素現場監測技術,應用于極地大洋海洋環境放射性核素調查監測工作。